梅县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是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客家人是由于战乱从中原不断南迁的一支汉族民系,历史上,梅县道观和道士较少,以民间诸神崇拜为主,如伯公、公王、门神、祖先崇拜等,宗教信仰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生活。梅县道教庙观,至今尚存的较有规模的仅剩吕帝庙。 吕帝庙原址在梅县老城内官井头,因旧时常被军队占住,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乃移在城墙之北金山顶,供奉"吕祖"设坛参拜。香客求医问药,坛中亦有施药之奉。坛中自制有菩提丸、赦罪散、肚痛散,清暑散等成药丸、散,施赠善信。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冬,嘉应州知事李鹏与知府金桂馨等,在金山顶下官井头,筹建吕帝庙,翌年建成,由李鹏亲书"吕帝庙"三字石碑,嵌于正门。吕帝庙正殿供吕帝坐像,后殿设有讲经堂、藏经阁、观音堂、玉皇殿、施药制药室等。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春,长乐县(即今五华县)知县蒋鸿度,又撰文叙事,刻铭立碑,嵌于殿内。 1940年,由道教信徒发起成立"赞化社"广济善堂,并由热心慈善事业人士成立理事会,以梅州城官井头吕帝庙为社址,并附设有广济小学,免费为贫苦学童义教。它的经济来源,全靠海外华侨和国内信善自愿赞助。 1943年,赞化社理事会选出陈畅盛为理事长。时值抗日战争,沦陷区逃来梅县的难民甚众,每至荒月时,施米、施粥40天,每天煮300斤大米粥,天天达千人受惠;冬季则施棉衣。凡是贫苦人,不分老幼,不分籍贯,均一律施救,使其声誉日隆。 1949年以前,梅县道教徒在金山顶设吕祖大仙坛,金山下设吕帝庙,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道教徒们都到庙坛参拜诵经。 1950年,吕帝庙之址全部改为金山小学。1958年,善社选至梅江桥侧的"福济善堂"继续施药,宗教活动一直至"文革"初期,后因被称作"四旧"而解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地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准恢复吕帝庙,由于旧址改作金山小学校舍,决定易地另建。 |
踏上气功路到离开气功界,已经二十多年了,看到了气功的辉煌,也看到低谷的无奈。从无知的...
王重阳(1112 -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咸阳县大魏村(在今咸阳市秦都区双照乡)人,...
吕洞宾被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