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修炼,首先要筑基,如同盖楼房,必先奠基,基础稳定,结构扎实,然后才能一层层向上盖。《天仙正理直论》说:“修仙而始曰筑基。筑基者,渐渐积累,增益之义。基者,修炼阳神之本根,安神定息之处所也。基必先筑者,盖谓阳神,即元神之所成就。纯全而显灵者,常依精气而为用。精气旺,则神亦旺,而法力大.。精气耗,则神亦耗而弱,此理之所以如是也。欲得元神长住而长灵觉,亦必精气长住,而长为有基也。 修道筑基的方法:止念、入静、调息、吐纳...... 自基未筑之先,元神逐境外驰,则元气散,元气败,基愈坏矣,所以不足为基。且精逐之于交感,年深岁久,恋恋爱恨,一旦欲令不漏,而且还气,得乎?此无基也。气之散于呼吸,息出息入,勤勤无已。一旦欲令不息,而且化神,得乎?此无基也。神之扰于思虑,时递时迁,茫茫接物,--旦欲令长定,而且还虚,得乎?此无基也。古人皆言以精炼精,以气炼气,以神炼神者,正欲为此用也。是以必用精、气、神三宝合炼,精补其精。气补其气,神补其神,筑而成基。惟能合一则成基,不能合一则精、气、神不能长旺,而基不可成。乃基筑成,精则固矣,气则还矣,永为坚固不坏之基,而长生不死。”这段话的意思阐明了筑基的重要性。道家修炼筑基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如果筑基阶段修炼不好以后的内丹功法修炼起来就会出现障碍。 筑基的方法有止念、入静、聚性、网光、独立、调息、吐纳、咽津、导引等,其辅助方法还有炼法人道,即“居静正坐,闭目冥心,定息住气,手兜外肾,搓脐下,举二足等方法。而道则无所不包,无所不通,不泥于伎艺之能,治疾病之功”。 道教养生修炼可以先从静功开始。 《养生四要》中云:“人之学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功夫。”打坐与调息都是通过人身肌体的凋整达到“静”,从而使人之“神全”,实现养生的目的。静功的修炼贯穿道家内丹修炼的始终,修炼过程的每一步功夫,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静功在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为基础的入门功法。 一、静功的动作要求 道家静功修炼舒适自然是原则,并不要求姿势统一一致。能够到上身挺直,呼吸自然就可以了。 练习静功时的姿式,可以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也可在散步时练习。练习坐式时可以、平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自然放置,还可以盘腿坐在床上,初学者可先在臀下放个枕头,盘做是最好一个腿根在内抵住谷道(肛门),上肢姿势是两手相抱,虎口交叉,放置在丹田穴上(小腹肚脐下3时处,即一拳的距离),或者两手融然抚在两膝上。 采制站式姿势修习静功可以向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交叉平放在丹田上,或自然垂于体侧。 采用卧式修习静功,一般用侧卧姿势。比如右侧卧,右手放在头的下面,手掌平伸,虎口处骑在耳朵根上,以使耳窍开通,左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左腿自然伸直,右腿呈半屈姿势。左侧卧时姿势与右侧卧正好相反。 散步时练习静功,要选择人少安静、没有噪声的地方,比如公园或者自家的庭院之内,道路平坦,不易分心之处。放松下来,轻轻漫步,如飘云端。散步时练静功不要闭眼睛,可以用静功之巾的听息法。 选择好一种练功姿式,做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练功了。练功的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 排除杂念,心情放松才会全身放松。放松的做法关键是自然,双肩要自然下沉。还耍保持练功的姿势,以便经脉通畅和血液循环,不要为了保持资势而变得僵直呆板,不能放松自己的身心,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 2微闭双目 微闭双目是为了排除杂念,眼睛是人体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器官,睁开眼睛容易被看到的景象所分神,甚至滋生杂念。但是全部闭上眼睛容易使人昏沉入睡,反而不利于炼功。双目微闭的尺度就是眼帘自然下垂,保持一线之光,以能模模糊糊看到眼前的景物为准。 3舌顶上腭 舌顶上腭的做法是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而不是以舌尖直接顶到上颚部位。道家认为上腭有“天池穴”可以上通头顶的“百会穴”,练功时上颚易漏神漏气,练功时必须堵住,防止走气漏神。 4呼吸自然 起初练功时要自然呼吸,忌憋气、粗短和长叹气。随着练习静功程度的不断深入,呼吸可以逐渐做到深长、均匀、细微。 5两手抱诀 道家所谓的“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太极诀”,就是指两手抱决的方法,要求是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道家认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抱手时外面阳手的大拇指,须放在里面阴手的虎口里,这样两手拇指交叉,就形成一个“太极图”的形状。道家认为如此相抱,可使能人身阴阳相通,自然调合。 二、练习静功的内在法门 1听息 修习人静就最要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能够入静,必须去除一切杂念, |
《陰符》自黃帝有之,蓋聖人體天用道之機也。《經》曰:得機者萬變而愈盛,以至于王;失機...
炼丹者应把握天机,天机在于阴阳之升降。一升一降,相生相成,周而复始,不失于道,而得长...
玉液还丹、六根震动、金液还丹,内丹修炼过程中这些神奇的体验,让无数修道者津津乐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