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入出息念须知 入出息念(安般念)修法要点 一.静坐时,以舒适、自然、正直、稳固的姿势坐着(不一定须要盘腿)。 二.先放松身心,自然呼吸。 三.在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选择能感觉呼吸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一点」(接触点)。 四.持续地觉知经过接触点上的入出息(呼吸)。 五.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只应专注于接触点上的入出息。 六.行、住、坐、卧都持续如此专注,避免间断。 说明: 「舒适」:坐姿舒适则心易专注,不会被身体的不适所扰。因此腿痛时可以换腿(换腿同时应继续保持专注),不应强忍,以修心为重,不在于外表形式上的精进。 「自然」:坐姿应自然,不应勉强,自然才能持久,勉强不能持久,而且易生病痛。 「正直」:坐姿应正直,头颈正直,下颚微收,背脊端正,两肩平垂,胸部微张,小腹微收。 「稳固」:以最稳固的坐姿静坐,则最能持久。 「不一定需要盘腿」:可依个人的习惯,或盘腿、或两腿分开并排平贴地面、或侧坐等等。 「放松身心」:静坐时若身心紧绷,则心难以平静,修行不易收效,而且易生病痛。 「自然呼吸」:安坐后,最初可以先慢慢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应保持自然平顺的呼吸,不应加以任何控制。若控制呼吸,则易引生胸部不适等问题。 「人中」:鼻子正下方人中部位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作为专注入出息所依靠的接触点。 「鼻孔出口处周围」:接触点亦可选在两鼻孔之间的鼻中隔外缘,或一侧鼻孔边缘上的任何一点,或一侧鼻孔,或同时注意两侧鼻孔(的入出息)。 「接触最明显」:接触点应选在入出息的感觉最清楚的那一点。既已选定接触点之后,最好每次固定专注于经过该点上的息,不应轻易更换到其它点,如此对定力的培育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若选一侧鼻孔边缘的某点为接触点时,专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因为身体自动更换到对侧鼻孔呼吸,而难以感觉入出息。此时可更换到对侧鼻孔边缘的某点为接触点,并继续专注经过该点(新接触点)的息。尽管可以如此,仍不应频频更换接触点,守在一个接触点至少应持续三十分钟以上,不得已时才能更换接触点,否则不易培育稳固的定力。 「接触点」:之所以必须将心固定守在一点(接触点)的理由是为了避免心随着呼吸进出。心只专注于经过接触点上的息,而不随着息进出;就好像守城人只专注于经过城门下的过客,而不去注意尚未走到城门,或已经走过城门的人一样。但是有些人无法守住固定的接触点,或无法感觉任何接触点,对于这样的人而言,只要他们能感觉到入出息,或能知到入出息,即已足够,他们只需持续地感觉或知道入出息本身,不必一定要依靠接触点。 「持续地觉知入出息」:妄想生时,不必理会妄想,一觉察到妄想,立即回来专注入出息。如此不断练习,久修功夫纯熟,妄想自然愈来愈少,定力自然愈来愈持久。 「不要跟随气息进出」:若跟随气息进出,则不易培育稳固的定力。 「行、住、坐、卧持续专注」:避免间断,持续修行,则能迅速培育起稳固的定力。故应禁语、放下万缘、止息思虑,则必然日起有功。 入出息念的次第 一.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单纯地专注于息的本身(整体概念),不应注意息的个别特征, |
五官端正乃系聪明相, 富翁圆满顶平方,有等话光头为叫富相,咁就个的和尚座座都系银房;...
息本身只是一种「概念法」(即世俗观念;世俗人以为有实体的事物),还不是「究竟法」(即...
“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