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 、"重生"、 "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 ",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杨朱学派,按其学说宗旨,属于道家,但又与黄帝、老子、庄周、慎到、宋研有别,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杨朱是其代表人物。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阳生贵己"、"为我"意在"重生",就是杨朱和杨朱一派思想的主旨。虽然杨朱一派的思想失传,但它的观点却得到后人的深刻思考。当代的研究者认为,杨朱一派对于个人来说,利益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大和最可宝贵的是生命。别的利益只能服务于而不应有损于"生"。就是说,保全我的生命是我个人利益中之最大者。先秦道家还曾用"所为"与"所以为"的道理来论证"轻物重生"的原则。他们认为,生命是"所为"者,是主体,是目的;"物"或"利"是"所以为"者,是服务于"生"的,是手段。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 虽然,杨朱一派固然是以"全生"为人生的目的,和"我"之巨大利益,但是,"所为"为了"生"又离不开"所以为"用来养生的"物"。当代的研究者认为,杨朱对人的物质欲望作了充分肯定,"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为人的实情。又为了实现"贵己"、"重生"的理想社会,杨朱提出了办法,欲望之求必须"轻物重生",以"贵生"为根据及原则,有限度的满足欲望。总之,杨朱"全生"是双刃剑,不能没有欲望的满足。没有欲望的满足的话,"与死无择"。但是,欲望的过度满足必然养成人人物欲横流,社会风气败坏,道德纲纪松散的混乱局面。杨朱的学说失传导致,不能再知道杨朱到底是采取什么办法来弥合欲望与道德之间张力的矛盾。现代人根据"轻物重生"的传说,以为欲望的满足只要以是否有利于"全生",超过了就"制欲",及早地克制欲望,就能避免欲望的无穷膨胀,真是愚昧!爱惜自己的身体,更要爱惜健康,有病的身体不如短寿。适当的欲望,不能以欲望本身为目地。则可以使"精不尽",从而"生以寿长,福泰平安。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 诚然,杨朱和杨朱一派的"贵己"、"重生"的思想,不是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而是对欲望的理性思考。 而且,他们严格控制在"轻物重生"的主义之下,由于他们轻视富贵利禄,当时的"世主"曾为之而"贵其智而高其行"。在当时,不乏赞誉之辞。但是,其想实质,不能不是一种独特的"自我主义"的人生哲学。杨朱一派在对待个人生命价值上的"自我主义"实质是十分明显的。 "贵己"、"重生"作为一种"自我主义",当然是不可取的糟粕。但是作为这种人生论的某些论据,则包含着一些值得肯定的历史意义。杨朱一派的"重生"论充分肯定个人情欲的自然合理性而自汉代以来,不断有思想家冒出,为了存天理,去消灭人欲,彻底的禁止欲望的存在与尝试,实践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多少扭曲,狂妄的举动发生,十足值得自我批判自我反省。杨朱一派主张对欲望有节制,要"适欲",这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完全否定理性的作用,而是肯定了对感性欲望和个人利益追求的自觉的理性裁制,因而避免了纵欲主义。就此而言,也不无合理之处。 在以保全自己作为人生目的和意义这一点上来说,杨朱一派确与老、庄道家,尤其与庄子的思想有一致之处,可以说杨朱一派属于道家的一个流派。但他们把"全生"实现于现实的感性欲望的适当满足,具有功利论的特点。 杨朱既属道家,但庄周斥杨朱;又且杨朱无著述传世,即使曾有著述,而《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早已亡佚,而后世道教又何得而与杨朱学说相联系?盖杨朱虽无著述流传,而《庄子》中之《缮性》、《让王》等篇,《吕氏春秋》中之《贵生》、《不二》、《执一》等篇,《淮南子》中《精神训》、《道应》、《诠言》、《泛论》等篇,以及《韩非子》、《说苑》、《法言》等古籍中均记述或发挥有"杨朱"思想,道教便是从这些古籍中吸取杨朱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道教以"贵生"为根本教义之一。 道教义理,首重"生"字,反复演说求生、好生、乐生、重生、贵生、养生、长生之道。可以说道教教义主不开这个"生"字,它是道教义理的中心。检阅道教围绕"生"讲的义理,在贵生的范围内与杨朱之言极为相似,几乎读道教谈"生"的经书,每每就会联想起杨朱之言。如道教最早的经典《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便强调重生、贵生: |
踏上气功路到离开气功界,已经二十多年了,看到了气功的辉煌,也看到低谷的无奈。从无知的...
王重阳(1112 -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咸阳县大魏村(在今咸阳市秦都区双照乡)人,...
范蠡,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