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山内功七式简介 太乙司注十三式 寒山内功是于明末由武当一代祖师铁松子引入武当太乙门中,当时寒山派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已濒于绝境。其功法技艺虽然高超,但后继艰辛。祖师遂将这种超世内功融于武当功中,作为新鲜的血液,成为武当铁松分支的主要功法之一。 寒山内功七式又称为太乙司注十三式,其含意是指其中的每个势子都有阴阳气脉的交注,然而寒山内功却是八个式子。按人身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循行,专主修持锻炼的。人身体中的六阴六阳组成十二正经。手足同运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前者三阴交注为动式,后者三阳交注为静式。任督各一式,调任脉一式只限于早晨向阳,面东而施。调督脉一式,只限夜晚向北而行,每日行功分为晨昏二次。十二正经之循行阴阳六式,加任督各式,每次行功计七个势子,故名寒山七式。然十二正经的运化,加任督周天一脉,共十三经总运,所以又名为太乙司注十三式。 详列如下: 第一节:掌托日月。开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第二节:卷翅斜飞。开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第三节:展翅冲霄。开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第四节:通天彻地。开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第五节:手掐太极。开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第六节:玉鉴杨明。开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第七节:丹凤朝阳。开任脉。 第八节:鹤眠拜斗。开督脉。 二、寒山内功七式功法要领释译 (动作要领作用) 每日行功次序。 第一式掌托日月,可按每人行功时间而定,如时间充足可将十二正经的六式配任督一式按早晚各练一遍(共七式练习法)。倘若时间不足,可以将调三阴(手足三阴亦为六阴)三个式子和调任脉一式在晨时练习。即午前为阳而炼阴,午后为阴而炼阳,晚上炼调三阳(手足三阳合为六阳)三个式子和调督脉一式。 前三式调阴经的动功,要联贯一气呵成。动作先以流水行云为标准,继而放慢速度。随着内气的潜行逐渐缓慢,只要感到潜气内动,而外形相随则可,每式练4~6次。中途以神意不断为佳。后三式调阳经的动功。按要领要求站好,当觉得不易坚持就停止。改站第二势,调任督之势也如此。以自然为度不要免强,顺其自然。随着每日练功时间的累积,自然会有切身受益的感受。 从传统学术观点看,祖国的太极易理,把人身的气脉循行,分为纵横演示而名为经络,又有主经,又有毛络、孙络、微络。大大小小每一阴阳的交注为一循环,即为一太极,称作一轮。而人身分为阴阳两大部分。任脉统领人身手三阴、足三阴六部阴经的总汇。督脉总辖人身手三阳、足三阳六部阳经的督营。任督二脉的一阴一阳的循经,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内气交注,丹经上称为小周天。在十二正经、任督二脉,正常的阴阳交注,内气循行的基础上,自然而导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同时运转。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大周天循行。 人身中周身气脉交注的阴阳平衡过程中,促使人的身体健康,展示出新的生机平衡。 寒山内功七式是我们的先人历尽千百年切身实践所得到的内功升华。通过特定的姿势活动来调节人身经脉的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精确循行,阴阳气机的交注。随时改善人体与自然宇宙交注的不平衡,随时调节身心活动,用来达到内功精修的主要方法。除去在武技内功上的修持而外,则即使在内景境地的精进层次,是不可多得,没有偏废的行功。古人留传下来的这些精品,即便我们不去作更深的探索体会,但究其保健强身、治病疗疾、颐寿延年已经足可够用。 三、寒山内功七式动作图解 一、掌托日月 1自然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宽,两腿伸直。两臂舒松,两掌下垂,掌心置于腿外侧。身体中正不倚,两眼平视,全身松静自然,呼吸同常,最好忘掉。 2两掌向身前慢慢抬起,呈托球状,指尖相对,在身前丹田处托起,掌心向上,在双手移动的同时,两腿以足心涌泉为轴, |
罗汉气功,亦名少林十三功、长寿功。系王俊杰老师世代祖传,法源于河南步林。王师坚持练功...
极静坐导引功共分16式,以静坐始,以静坐终。下面就将各式介绍给同道共研。首先,选择一空...
武当采阳功,就是采收早晨太阳之光,补我元阳之气。冬至日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气,是阴阳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