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正录选注 古棠约庵陆世忱著 张义尚选注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两句是孟氏指出千圣学诀,吾人用功,不在远求,只在此处寻头脑便得。若不能向心上做工夫,徒在事物上寻讨、气魄上支撑、才识上用事,到底不成真种子。故孟子只归到心内,曰“存心”、曰“求放心”,存即所以不放也。 式一子曰:欲修命,先修性,欲修性,先修心,心明然后见性,性复则命固,此功夫次序也。〈无忧子曰:命固后方能再立命,命立后方能完全了命。上古之人,人各完神,心不必修,性不必炼,直行炼形了命一着即可,命了而性自了尽矣!上古以后,性命分离,人之身神二者逐物随象,仙圣悲悯世人,故不得已而设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功夫次第,也必须依此次第行功!〉孟子教人下手功夫,先求放心,是千古不易之法。 归到心内,非是要人遗却世务,存心功夫,正在世务内做出,遗却世务,便是异学,不惟无可信人,且当群起而攻之,吾人为学,焉肯类是,所谓归到心上者,乃是以心为主,事事物物、行行止止,无不长存此心。〈无忧子曰:理法与口号上确实如此,但实际上不一定如此!心里想这样,而一下子做到却不如此。〉譬之串子穿线,一络索俱在手中,故曰:“一以贯之也”。自圣学不讲,大道不明,人都即事作心,其下焉者无论,即上焉者,亦拘于格套,往往做一、二好事善行,便以为尽境。不知好事善行固是圣功,然其所以好,所以善处,须归自心。反复揣度,看他从何处起,从何处出,便知本心何在!昔象山先生与杨慈胡论本心,慈胡不识,一日,因慈胡断扇讼,因谓之曰:“适见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即敬仲本心。”慈胡言下大悟。可见为学不识本心终非善学,所谓“行不著,习不察”,其弊若此。 〈无忧子曰:此个“心”,绝非心也,乃绝对之道体的代名词,只是偷换了概念也!如果真绝对之道体是心,则世上已无人矣,全被释迦渡尽而尽入佛界矣!此乃显而易见,连三岁小孩都明白的道理!心者乃道之妙用,而非道!〉 凡平日发谋出虑,无不是心,然皆是心之运用,不是真体。直是一点灵明,乃为真心。这点灵明,寂而长照,照而长寂,不落色相,不落声尘,何处认他!此处言语文字用不著,拟议思维亦用不著,惟宜默自会悟,自有见时。 佛经云:“心与心所不行,则见诸位法实相。”又云:“言语道断,心行俱绝。” 〈无忧子曰:虽然能见到,但不等于就能用到。比如,见到太阳普照万物,但你并不是太阳,并不能普照万物。〉 其法,初于无事时,正襟危坐,不偏不倚,将两目向里视定,一意不走,自觉心中灵灵醒醒,上头全无一物,却又似长有一物,不能忘记一般,此处正是真心,不用更觅心在何处!先儒讲“求放心”三字,谓求的即是心,才求,既是放心已收,可谓透彻了当,亦可作千古入手要诀,勿得误过。 古德云:觉照是真心,分别是意识。 〈无忧子曰:觉照与意识二者之分别,有时只有一丝一毫,故老子云“不以察求”。上法说得虽妙,但实际行来难辩真假,神气不足者则易落顽空与昏沉。上法说穿了,不过为:叫人同时不要逐听、不要逐看、不要逐想,但又绝不能睡觉也;进而上之,则在同时之内不看、不听、不想、不睡。丹书曰“安神”。〉 静坐时,将神内敛,将目内视,中间必是纷纭起伏,意念不停,此却何以扫除?然亦不必管他。盖这些意念,都是平日伪妄,如何能一时扫净!才去一念,又生一念,东灭西生,何时能已!只要见个真心,真心见时,群妄自息。譬如真主人在堂,豪奴悍婢,岂敢妄肆奸欺!果若有志求心,岂真无可见心哉! 式一子曰:扫除妄念,须先平气,气平则心自静。 〈无忧子曰:专在神识上做功夫,未勉吃力不讨好,故必从调息始,息调则气平,气平则心自静矣,因气者,乃心之本也,孟子曰“养气”,而不曰养心,即此之谓也。〉 静坐时,觑定此处,须要看前一念过去,后一念未来,这个过去未来之间,是名无念,却向此一眼认定,再莫放他,便是真心所在,求即求此,存即存此,养即养此,学问即学问此。 式一子曰:无念即见性。 〈无忧子曰:见性方入门。〉 道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 张拙秀才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前念已过,后念未生,此处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便是心,便是性,便是命,便是天。所谓孔颜乐处,千古不传之邈绪也,但不可错认。盖静坐中,不以空然荡然者为是,而以灵灵醒醒、知此空然荡然者为是。故昔人有以不睹不闻为本体,戒慎恐惧为功夫者,阳明谓:“亦可以戒慎恐惧为体,不观不闻为功夫。”微哉斯言,亦可以识圣学之要也矣!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无忧子曰:此乃玩弄文字游戏!〉 《华严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无忧子曰:既“无取亦无见”,则何来天地万物?何来人我众生?故言“不可思量”。实玩弄文字游戏!〉 初存此心最难,十分著意方可,〈无忧子曰:十分著意,则落于后天之觉照。应该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专一用之而不勤劳也。〉才一懈,便已驰去。故曰:操则存,舍则亡。吾人识此,须发一大狠,照破前后,将这个念头提定,时刻莫忘。〈无忧子曰:即不看不想不听,又绝无丝毫睡意也。上法重在不昏沉与不睡觉。〉先儒所谓如龙养珠,如鸡伏卵,如领婴儿入市,一步一顾。〈无忧子曰:说白了,即是不睡觉不昏沉之意!〉又谓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他,一耳听着他,俱可谓善于形容。学者果克如此行持,即有透露时在,不论资禀好丑也。 |
古人学道,有从师二十余年或十余年者,如阴长生、白玉蟾、伍冲虚之流,皆是师与弟子同居一...
阴跷穴在经脉上是处于重要位置的。它在两阴之间,中医称为会阴穴,丹道修炼中称之为生死根...
练功的姿势,从总的方面来说,大体可有坐、卧、站、走四类。静功锻炼常用坐、卧、站式来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