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这是许多人都听说过的,到底应该来理解呢?
先看精满不思淫,直接理解为:精满了不要去想(根本就没兴趣这两个意思)男女之事,那么应该想啥子才对呢?
对于现代修炼之人,要做到精满确实不容易,为什么?首先要明白啥叫精满。我们都知道,男性在16岁左右开始遗精,这个精当然是阴精,当精囊里有了点东西,就要想那个事儿,一旦装不下了,会通过梦里的“好事儿”将之遗出来。只要男性还没有开启夫妻生活,早上醒来,经常是那玩意儿坚挺不软,随便咋弄它就是不软……这可以说就是精满现象。当结婚后,正常的夫妻生活开始,这种现象很少发生了,当到了45岁以上,几乎就难有发生,64岁后而精歇,当然,极个别的男性例外。
无论你道家还是佛家,也不管你修习了多少年,如果没达到精满的状态,都还在积累阶段期间。既要完成夫妻性生活,还要完成精满,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所以,佛门宗教里就有了相应戒条:淫乱。这里的淫乱可以理解成:无节制或胡乱的意思,甚至要求出家的僧人不生男女关系。
至于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如果你修行有成,真到了中年后,早上醒来经常都能象上面说的那样坚挺不倒,可以立马起坐、放松……还精补脑,很快就会软下来;如果不想起身,平躺床上也可以,只不过花的时间要长点,习惯了还是很快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把身边的老婆叫醒行风月之事,这就是“ 精满不思淫”的一种的理解吧。
有的人可能会说,那些单身一辈子(农村的五保户、傻儿、疯子等),从没行过“风雨”的人,那就一直精满吗?当然不会,只有会采集(采药)、回补的人才可能,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至于女性我就不知道了,估计女性达到精满,可能月经会停止了吧,否则,也不能算精满。
普通人梦遗叫遗精,修炼者梦遗叫漏丹。
以上说的精满指的是:有男女关系时不漏、平时也无梦遗现象发生,一直保持精满状态,这算是养生延寿的秘诀之一,尽可能的减少生命精元的无谓损耗,使精力、体力、记忆力的减缓提供有力保证。这里说的也不矛盾,当能稳住不泄才叫功夫,并不是说今生往后再无男欢女爱了,这可不是普通人所能办到的。
精满后,一定会出现另一种现象:马阴藏相。这种现象往往在气功书上、道家相关文章中出现,描绘成男性的阴器会紧缩,两个“肉丸子”会收回小肚子内,其实未必,多有夸大之词。南师曾讲到过,从男性的阴器形状上可以看出此人精气状况和健康情况,小男孩和成人一样,如果阴囊吊甩甩的,显得很松弛、下吊,小男孩一定生病了,且精神状态不好;成年男人一定精力不足、已显倦怠;老男性则已经失去生育能力,俗话说的“吊儿郎当”就是那个意思。但凡精满之人,多数有两种情况显示:一直处于紧缩状态,少有吊甩之情况发生;二是在入静后,刚开始一段时间有收紧之感,之后的每次静坐或静躺时,整个阴器都会有麻酥酥的感觉。或许真有被收回肚皮内的情况发生,还真不知道。
气满不思食:想吃就吃、想吃啥就吃啥;不想吃就不吃或者少吃,只要精力、体力等正常就没有关系。
神满不思眠:没有睡意就不睡或少睡,自我感觉不疲倦、精力充沛也没有关系。
精气神称为三宝,三者是一家,精满后自然气盈、神足。气盈后,尽可能的少食、素餐,禅宗有午后不食的习惯,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生命资源,有利于有更多的时间修行。因为吃得少、油荤不重,可以降低消化器官分泌更多的物质,减少内脏的运行负担;神足后,只要心思无欲所求,可以做到心安、神静、轻灵的心态。
只要三宝充沛,可能在静中会见到一轮金色大月亮出现,用○来表示,在道家称之为”丹“,佛家(圆明、本性)、儒家(仁)叫法各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其实,人体的几个大的经脉本来就是通的,无需去偏信打通任督二脉,任督都不通不就挂了吗?当然,单独的任、督二脉统管全身阴阳二气,肯定是通的,如果舌尖搭接上颚,任督二脉循环接通,阴阳二气可以调衡,这种平衡也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岁数加大,一些细小的经脉因精气不足开始“缺水”而堵塞,导致行为迟缓、局部衰弱、甚至停止工作、导致疾病等,范围逐渐扩展也就落下病根、形成慢性病了……。当然,如果精气神三足,大小经络充盈(大的经脉叫经,细的叫络),健康少病也就好理解了。
人之健康是基于全身经络的通畅、血流全身每一个角落,平时的小病多半是热与寒、阴阳失调、病毒浸入、正邪二气失衡等,中医药即可调节,或自身静养、调节也可以实现,当然,病毒还是要靠药物作用更安全快捷一些。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是一个综合系统、智能的体系,总称主动免疫系统;中年后,气血不足,也就造成局部的虚弱,病痛就会“乘虚而入”,哪个器官虚弱就会从那儿开始产生病变,日久而累积成为慢性病,在这里指平和性格的人而言;我始终认为,那些得癌症、绝症的人,一定与其性格、生活(饮食、作息)习惯有关的。
一孔之见,偏颇难免,权当笑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