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23 21: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身正印
(嘉庆癸亥年镌,金天观藏板)
 
修身正印
 
 
碧云孙真人《修身正印》序
 
道之为道,大包乾坤,细入微尘,劫前劫后,海内海外,无不在道。无穷无尽,无端无倪,无形无象,微旨奥妙,令人何处下手?理必须圣人引诱,是以三教圣人立言指示精妙,直指入首成道之经,阐发自始及终学道之法,后世学人,敬谨遵守,功不退转,方成正果。
金城西郊有雷坛古刹,为碧云孙真人传道开教之场。乾隆四十六年,遭盗劫焚坏,续经道人白玉峰募化修整。虽重成焚修之地,而孙真人渡世之书未传。余于嘉庆五年,小住金城,于道友陈松风处得见碧云孙真人之书,复政诸道友悟元子,始明其书乃孙真人留渡人修炼之真传,接五祖七真之的派,遂抄录留存雷坛,普益学人,免走歧径,迂远无成。读是书者,莫负真人传道渡人之苦心,自证修炼成道之志愿。余深望至劝也。
时大清嘉庆六年辛酉重阳
特授宁夏将军仍兼甘肃提督京北丰宁寿泉苏宁阿敬诚备序
 
《修身正印》叙
 
尝思道非人不能传,人非书不能名。人传道,书传人也。明初有孙真人号碧云者,冯翊人,少年慕道,得其心传,常来往于天柱、太华、少华之间,穴居岩处,飧松咽柏,暗修大道。肃藩王敦请,敬礼于金城西郊金天观,筑圜室以居之。后真人嫌其近于市井,仍来太华,不知所终。惜其仅有圜室遗迹,别无所留。相传圜室为真人养道处,其实真人之有道无道而人皆不知也。
辛酉岁,余遇痴翁先生于兰泉,出示手录真人《修身正印》一书。内言还丹大丹、有为无为、火候工程、药物分数,无一不备,自炼己而至脱化,条条泄机,句句传神。始知真人茹黄芽而尝白雪,吞乌肝而服兔髓,深有得于大象大音之妙,非等夫顽空寂灭之学、摇骨导气之类也。
癸亥,姑苏松风陈公刊梓,欲广其传。余以为,大道因真人而传,真人因《正印》而名,书不朽而真人之名亦不朽矣。
悟元子刘一明序
 
太华碧云孙真人《修身正印》序
 
丹经之作何为乎?将以明道也。予读《道德》、《南华》二经,未尝不叹为道书之宗祖也。自此而外,《参同》、《悟真》为最,其余著作,或杂儒书而自相矛盾,或援梵语而反没真诠。修真炼性一书,求其详明恺切者,落落难得。嘉庆丙辰岁,楚南张友出手录碧云孙真人《修身正印》一卷相赠。余不敏,潜心披玩,真人诚不惜金玉而大畅元旨焉。语本原则归虚无,语炉鼎则归元关,语药物则归龙虎,语黄婆则归诚意,语还丹则归结胎,语升仙则归脱壳。凡采取药物之多寡,抽添火候之次第,诚有历历不弃者,是书一出,得有所据,以斥旁门之谬;得有所考,以证歧途之非。其根柢大抵不离乎《易》者,近是吾道心灯,赖以不灭,端在斯矣。因付诸梓以公于世,愿同志者共宝之,庶不负真人渡世之婆心也夫。
嘉庆八年癸亥春二月姑苏陈松风沐手敬序
 
 
金天观碧云孙真人像传
(摘录自《栖云笔记》)
 
清 刘一明
 
孙真人,号碧云,不知原籍何地,系明初之人。形象魁伟,面方色赤,目大准隆,燕颔虎须,貌类正阳子。早得金丹火符之秘,精通阴阳造化之理,常游冯翊,入太华栖居,后游京都(指北京)。
永乐皇帝重建武当山,重真人道德,旨诏金阶,钦命为武当山住持,总管道教事。时张三丰真人在武当混俗和光,人莫能识,惟真人深知,朝夕亲近,多得利益。
后辞职西游,至兰州。肃藩王素闻其名,遂迎请之,以师礼相待,复于西郊外金天观,九阳山之西,为真人筑圜室以养静。时有承奉阮黎二人,少好道学,因而皈依,奉侍左右,卒得实惠。真人于圜室造风火榻,冬暖夏凉,本朝尚存。乾隆四十六年(1781),番逆作乱,焚烧其观,遂灭其迹,不可复有。真人因观近市井,不乐久居,辞王离兰,复游少华,旋归武当。自武当去后,不知所终。有所著《修身正印》丹书行世。王自真人去后,忆想不已,遂于观前当河建桥一通,名曰“望仙桥”,冀其复至;又刻真人像于石碣,使其永远不灭,其意见像如见真人也。
本朝康熙十三年(1674),中丞巴公,出巡哈密,路经戈背,亢渴至极,求水不得。忽一道人,持二瓜上奉,不通姓名,袖出一函,托带金天观。巴公至兰,付函于观,拆函视之,内书真人道号,别无他说。及见真人像,始知进瓜道人,即真人也。因捐资,重建其庵焉。
噫!自明初至清初,三百余年矣,真人犹现形济渴,非性命皆了、形神俱妙者,焉能若是乎?年远日久,后人不知出处,直以碧云孙真人,误为思邈孙真人矣。今本仙传,录其始末,谨为之传,刊刻于石,以证相传之谬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