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初,我正好有几天空闲时间,去三清山游玩终于得以成行。
时值疫情期间,游人稀少。这天风清日丽,惠风和畅。我乘坐上山缆车到半山,正要找一个路口往前走,遇到一个老者,看样子六七十岁,问我要不要导游。我本想推辞,看他面容清矍,口音是标准的普通话,不像是本地人。
我问他,“先生做导游多久了?想必对这山很熟悉吧?“
他说:“有不下10年了,退休之后便在这里做导游,山上的每块石头每棵树我都熟悉”。
我来登山之前做了一下功课,于是把我大概的路线说了一下。
他说“这一趟走下来需要七八个小时,强烈建议找个导游,不然很多景点看不到或者看不懂"。
我说:“对于我来说,游山玩水不是本意,我对丹道修炼比较感兴趣,这次来三清山主要是因为它是道教名山,想借此机会寻找一些灵感。”
他说:“在下对丹道也略有涉猎,路上倒是可以探讨一二。”
我一听很高兴,说“既然如此,那便劳烦先生了。”
于是我们便开始上路,先生自称姓程,我就喊他程先生,后来干脆直接叫先生,他喊我小友,我也乐于这个称呼。
没走多远,先生问我“小友,你看这山风景如何?”
我答道:“山川雄俊,草木秀美,云清气爽,游目开怀,真是个神仙所在啊。”
他又问:“三清天下秀可不是随便说的。不过‘对景无心’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
我想了一下说到:“所谓凡所有相尽是虚妄,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讲,所有的颜色不过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视神经上的投射,而山川草木不过是自然运动生长的结果,修炼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是否才不被眼前的景色所迷惑?”
先生说:“固然万事万物本无颜色,是人类的生理机能赋予以颜色的定义,人眼能看到的颜色的波段非常狭窄,人耳所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也十分有限,所有的味觉嗅觉也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所以道德经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我问到:“您意思是说,修道之人不以耳目口鼻感官为重,而专注内在修炼吗?我以前读《西游真诠》,里面提到镇元子的含义是永镇下元,下元就是腹部丹田部位。不管工作生活,或者任何情境下,我只要稍微收敛注意力,从前游览的山川美景,感觉都在腹内,那些山岚岫云,丽日秀木历历可见。”
先生笑着说,,“不错,确是如此。但《阴符经》却说‘机在目’,你怎么理解?”
我答道:“阴符经说的‘机在目’,这里的目是注意力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炼神,对应五行中的意土,或者是黄婆,通过黄婆使得金翁姹女打成一片,从而金木交并,水火既济。”
先生说:“你说的那还是下品的有为丹法。上品丹法认为无中生有做根基,无为而为。机在目,目无万物,无法无天,才能直达虚空,自然能丹成婴熟。”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