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新手上路

- 积分
- 8
|

楼主 |
发表于 2024-7-28 11: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论 云游
凡游历之道有二: 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然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觅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
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险之高山,访名师之不倦;度喧轰之运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其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 释文):住庵是静,静中有动。云游是动,动中有静。云游不是向外求,是向内求,性命即身心,妙玄即道,修炼使身心合道。《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圆光内发”,所发的是道性之光,人人皆自道生,所以人人皆具道性,但自落生于后天,七情六欲遮蔽了道性之光,遇明师点化,顿悟本来大道,一时豁然开朗,正所谓“圆光内发”。《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圆光正在“一”与“道”处,及至“二、三、万物”皆落在七情六欲的后天了,后天则有阴阳生死,返归“一”与“道”的境地,则超生死外。
第三论 学书
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合理采趣,来得趣则可以收入之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垮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 释文):学书学经,当然是从表面文字开始,要逐步深入,得其原理旨趣。得趣是得道之妙,将道运用于一切之中,以金为器,器器皆金。活学活用,用于为人处事,行住坐卧,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贵能不骄,富能不奢 ,为无俗过,故得长守富贵。定而不动,慧而不用,德而不恃,为无道过,故得深证常道。”我们应该认识“夸讶才俊”、追名逐利与雪中送炭、济世度人的区别。“既得书意,可深藏之。”不是要自私自利,而是要防止在宏道的晃子下私欲的膨胀。教化贵在自然,宏道不能招摇,有一首杜甫的诗《春夜喜雨》极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四论 合药
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泻;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庸医者,损人之形体。
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 释文):补泻指补益与疏泻。中医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症;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表托:谓使邪毒从皮肤上发散出来,但对体质强壮与瘦弱的人,用药有所不同。
中国人重现实,儒家、道家都是这样。儒家重伦理,**重术,**的术不止中医药。术字,象形,原意是城内小路;道,是两城间的大路。术引伸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术,道则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最根本的原则。术能保证眼前的利益,道则保证长远的方向正确,二者不可偏废。
“外贪财货,内费修真。”则是重术轻道,怕是难得善终。但若不通术,一则解决不了自己面临的许多问题;二则不能为信众服务,得不到信众支持。所以祖师要求“仔细参详”。
第五论 盖造
茅庵划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
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
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 释文):祖师从三方面讲:一、修庙是必需的;二、修庙不应奢侈;三、志在修道。应该肯定,在**传承中,物质与精神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庙院建造为**传播提供了物质保障。意谓修道之庵不可着力侈费太过,堪可" 遮形" 而"不犯日月" 即可,道在内修"身中宝殿",最终又将其修行归于心性。
|
|